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发布日期:2024-08-08    浏览次数: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第一部分  “十四五”发展基础... 4

一、“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 4

(一)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5

(二)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5

(三)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 6

(四)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升... 6

(五)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7

(六)科学研究实力稳步增强... 7

(七)社会服务工作不断深化... 7

(八)信息化建设日臻推进... 8

(九)基本办学条件逐渐完善... 8

(十)后勤服务保障全面提升... 9

(十一)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9

(十二)党建工作和政治建设扎实开展... 10

二、“十三五”期间的问题与不足... 11

(一)学科专业布局有待优化... 11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1

(三)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升... 11

(四)基本办学条件有待完善... 12

第二部分  “十四五”期间发展机遇与挑战... 12

第三部分  “十四五”期间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办学定位... 13

三、发展目标... 14

第四部分  主要任务与改革举措... 18

一、加快推进转设工作,确保成功转设... 18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18

(一)优化专业布局... 18

(二)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19

(三)推进产业学院建设... 19

三、创新培养机制,提升育人成效... 19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9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21

(三)完善双创工作机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2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24

(一)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 24

(二)构建教师“四阶五维”培养体系... 24

(三)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 25

(四)加强高素质管理队伍建设... 25

(五)激发教学单位办学活力... 25

(六)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 26

(七)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26

(八)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27

五、深化资源配置改革,不断完善办学条件... 27

(一)完善各项办学基础设施... 27

(二)强化资产管理,提升资产使用效率... 29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 29

六、加强教研科研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30

(一)切实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30

(二)高标准打造教学科研团队... 30

(三)培育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30

(四)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31

七、深化国际交流,全面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31

(一)扩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31

(二)建设实力雄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32

八、打造奋进文化,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和引领力... 33

一)构建文化建设顶层布局... 33

(二)持续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33

(三)用好校园媒体平台,讲好学院故事... 33

(四)培育鲜明校友文化,加强校友文化载体建设... 34

九、深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34

(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应用服务... 34

(二)切实强化网络安全防... 35

(三)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35

十、强化党建引领和组织建设... 36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36

(二)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 36

(三)持续推动高校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 36

(四)持续抓好党内学习教育培训... 37

(五)完善意识形态工作预警机制... 37

第五部分  组织实施... 37

一、加强组织领导... 37

二、规范检查评估... 38

三、严抓责任考核... 38

四、强化经费保障... 38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20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以国家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为契机,根据《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四五”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山东省教育厅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聊城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深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全面推进转型转设发展、内涵建设、特色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顺利完成了学院“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学院实现更高层次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学院秉持“崇德尚学、求是致用”的办学理念,倡导“自强笃行、传承创新”的学院精神,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育人机制和改善办学条件等重点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高水平独立学院,且位次逐年提升。先后荣获“山东省省级花园单位”“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省级示范基地”“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等荣誉。

(二)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紧密结合国家、山东省和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新增汉语国际教育、社会工作、学前教育、影视摄影与制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舞蹈学和网络与新媒体等7个本科专业,校企签约共建专业2个;根据省教育厅和学院工作计划,开展2017版、2019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贯彻落实“双万”计划,启动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遴选培育院级一流课程10门,积极申报山东省“双万”工程,2020年,《中国传统文化》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三)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

学院全方位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制定了《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试行)》(东昌院发〔201927号)等一系列文件,从2019级学生开始全面试行学分制,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开展辅修专业教育;实行分级教学;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5项,立项院级教改项目20项。2018年作为第二单位获得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升

学院坚持“提升素质,引育并进,强化应用,双能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加强,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聘任制度,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得到优化,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教师梯队。近五年引进教师81名,聘任客座教授10人。专任教师达到377人,其中硕士学位以上占比74.3%,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比35.5%

注重教师培育培养,培养博士6人,公派孔子学院任教1人,外出进修学习4人;对青年教师实施“精准培训”,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集中学习培训与实地考察调研相结合等方式,组织1000余人次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共获省级奖励12人次。学院现有省级优秀教师2人,3人入选聊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聊城市羡林学者,2人被确定为羡林学者青年计划。

(五)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学院多举措提升育人质量。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创业工作机制,积极培植扶持创新创业项目。建立校级创业孵化室9个,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2个,学生创业团队70余个,参与创业活动在校生达1200余人。设立创新创业指导教研室,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共培育18项国家级、7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保障和提升常规教学质量之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以上215人次、荣获省三等奖以上575人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学生考研比例逐年提升,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

(六)科学研究实力稳步增强

学院不断完善制度、经费保障,采取奖励、培训、专家指导、培育等多举措激发教师科研活力,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十三五”期间获批省部级科研立项6项、厅局级36项;院级科研立项26项;共发表学术成果544篇,其中北大核心170篇、SCI50篇、EI2篇;出版著作及参编109部,新增国家专利4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型专利36项。

(七)社会服务工作不断深化

学院培养毕业生11326名,其中本科生8827名,专科生3771名;毕业生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志愿活动;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科研应用方面,多项教学与研究成果应用于地方和乡村医疗系统、社区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农业生产、技术加工、美丽乡村建设等;承担了山东省家政服务职业培训,积极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共培训500余人。

(八)信息化建设日臻推进

学院立足实际,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搭建多路高速宽带、有线无线一体化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提供统一的云计算和云存储等云服务,实现应用与服务系统集成,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统一监控和容灾备份,提高资源利用率。系统应用成效显著,以“服务师生解难题”为着力点,通过多种形式改善管理与工作模式,开展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系统、教务系统、人事服务、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等一批核心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严格数据标准规范,业务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优化业务管理,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各业务平台统一认证,建立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细化办事流程、责任清单,协同办理,切实让师生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提高办事效率。

(九)基本办学条件逐渐完善

学院坚持“巩固、发展、提高、创新”的工作方针,围绕教学中心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投入约3016万元购置各类教学设备,新建实验、实训室22个,根据教学需求补充、更新实验实训设备,更换多媒体设施,目前,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84.52万元,生均4151.10元。增加教师办公室内设施176套,更换了1号、2号教学楼的联排课桌椅5530座位,改建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场160间,新建校园广播系统;购置231.7万元纸质图书,引进电子图书资源74.6万种。

(十)后勤服务保障全面提升

学院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三服务、三育人”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师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化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办学规律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实现了后勤保障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美好型校园,有效集约利用校内资源,推进节能减排和水电管理,完善物业管理制度,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全面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和清洁工作,打造绿色校园。

(十一)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以“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为指导,坚守安全“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将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综合治理委员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安全风险防控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制定了全面系统的安全稳定制度与各类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健全安全责任体系,构建起了网格化责任管理格局;严密排查各种安全隐患,加强保安队伍建设,建成覆盖全校园的视频监控系统,安装一键报警与属地公安部门联网,增设疫情防控智能测温系统、“智慧宿舍”闸机系统、校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智慧用电监控系统等,切实加厚安全屏障,系统开展“六个一”心理排查与防治工程。

(十二)党建工作和政治建设扎实开展

学院党建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胜利召开了中国共产党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各党总支、党支部按期进行了换届。抓牢抓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了“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为“十三五”学院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夯实基层基础,基层组织建设获得新发展。建立了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总支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的“双包双联”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党员发展工作程序,五年来新发展党员933名,培训入党积极分子3498人,发展对象817人,总支书记、支部书记200余人次。调整优化党支部设置,圆满完成党支部和党总支换届选举;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积极推动组织生活正常化;全面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教工党支部围绕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等开展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党支部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十三五”期间的问题与不足

(一)学科专业布局有待优化

学院专业布局不够清晰、发展不平衡,特色不够鲜明,专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一流课程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队伍数量增长与学院规模扩大不相匹配,教师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优质教学团队引进培养明显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尚待提高,专业教师科技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三)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升

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相关激励措施不够完善,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教学科研成果分布不平衡、不均匀,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项目均未实现零的突破。

(四)基本办学条件有待完善

实验室面积偏小、设备比较陈旧、仪器设备数量不足、专职实验人员偏少,纸质图书与国家办学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部分  “十四五”期间发展机遇与挑战

从国家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上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独立学院“能转尽转、能转快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分类指导、因校施策”。全国独立学院迎来了转设发展的重大机遇。

从山东省发展战略上看,当前我省已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深化八大发展战略,聚力九大改革攻坚和“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山东高等教育走在前列、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提供了新动能。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正在起势发力,应用型本科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上看,当下聊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正处于紧要关口,需要培育新兴产业以对冲传统产业调整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然而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团队,因此迫切需要建设一所理工科高校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因此,学院“十四五”期间面临转设为民办高校、国家启动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系列重大战略、山东省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聊城市建设“制造业强市”“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等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在众多机遇到来的同时,学院未来发展也还面临诸多挑战,还有不少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未来形势,学院要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与办学声誉,加快形成学院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力争顺利转设为以理工为主、特色鲜明、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好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部分  “十四五”期间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办学规律和市场规律,奉行“人才兴校、专业强校、课程立校、管理治校”的宗旨,秉持“崇德尚学、求是致用”的办学理念,贯彻“自强笃行、传承创新”的学院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生为本,以师兴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强化提升立德树人的格局情怀。

二、办学定位

(一)总体目标定位:立足聊城,服务鲁西,辐射冀鲁豫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适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三)学科专业定位:以理工为主体,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聊城“制造业强市”战略,形成“面向需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开局,恰逢学院转设的关键时期,全院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集思广益、抢抓机遇、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确保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人有事干,时时有事干,加强学院内涵发展,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总的奋斗目标。具体内容包含:

(一)成功转设,开启建设“聊城理工学院”的新征程。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成功转设为民办非营利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聊城理工学院”。完成学院整体搬迁、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任务,实现内涵质量整体提升,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供给和应用技术研发服务等领域切实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进步。以学院转设与新校区建设为契机,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聊城“制造业强市”战略,加大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努力构建符合学校办学定位、适应国家及区域社会发展需要、优势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提升专业水平,争取实现国家一流专业突破,省级一流专业1-3个。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大力推进国家、省、院三级一流课程体系建设,丰富优秀教学资源,提高优秀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力争实现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

(三)人才培养质量开创新局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促进产学研教用深度融合。继续推动课堂教学,加快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积极推进课程评价方式改革,加强过程性考核;推进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的建设;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建设高标椎实验实训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争取高水平大赛获得更好成绩,实现升学率、就业率双提升。

(四)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新格局。建设数量充足、专兼结合、学缘多元、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持续增加队伍总量,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争到2025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600人,生师比例达到18:1;着力优化队伍结构,到2025年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40%,提高“双师双能”教师占比,增加行业兼职教师数量;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师资队伍结构形成新格局。

(五)基本办学条件呈现新面貌。全面做好新校区规划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打造清洁化、精细化、智能化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源等超过国家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多媒体教室450间,智慧教室100间,名师工作坊10个,集咖啡厅、教工餐厅和学术沙龙厅为一体的活动中心1个,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餐厅、教师公寓、学生公寓等满足师生学习、生活需要。

(六)教科研能力获得新提升。推进教科研机制改革,完善教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扩大教科研规模,提高教科研层次,力争国家级立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有突破;强化问题导向,培育标志性成果,提高成果转化;紧紧围绕山东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各种现实问题,发挥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争取在横向课题立项和应用研究方面有较快发展和较大突破。

(七)协同育人机制再获新发展。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要求和聊城市“十四五”规划,积极深入推进校地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校内外实训基地。新增校地合作项目10个,校企合作项目10个。为聊城企事业单位开展培训工作,与聊城市政府、聊城市科协、聊城市社科联等单位建立协同育人联盟;努力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积极主办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着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八)校园文化建设开启新篇章。坚持文化引领发展,大力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文化育人为主线,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拓展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为重点,凝炼办学理念、塑造学院精神、完善学院文化体系,提升学院整体文化形象,为建成高水平应用型理工院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九)信息化建设再上新高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成基础扎实、技术先进、功能完备、使用便捷、安全可靠的智慧校园”为发展目标,完成打造融合泛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全面高效的数据治理体系、构建精准智能的应用服务生态、营造协同倍增的信息化教研环境。

(十)党建引领和组织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更好地发挥党委在学院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思想和政治保证。

第四部分  主要任务与改革举措

一、加快推进转设工作,确保成功转设

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做好转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学院目前已明确转设路径,转设为民办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拟用校名“聊城理工学院”,政府主导、民办公助,社会举办权益由市属国有企业聊城市财信投资有限公司承接。学院将密切配合各方做好转设工作,在内部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保障日常教学秩序与校园安全稳定,全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做好迎接教育厅、教育部专家组入校核验的各项准备,确保成功转设。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一)优化专业布局

以转设和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根据山东省、聊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与区域重点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文化高度融合,紧紧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医养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大理工类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主动布局一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交叉专业。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金融工程等专业,逐步取消社会工作、朝鲜语、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到2025年,争取专业总量达到40个左右,形成以理工为主、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体系。

(二)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立足办学定位,完善保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学院创新发展。依照“交叉融合、共享共建、稳步发展、优化提升”的原则,全面深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分类分层建设,着力扶持新增本科专业,稳步发展基础专业,重点建强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学科专业核心竞争力。自2021年到2025年,遴选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等15个院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力争2-3个专业进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实现入围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的目标。严格按照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科学设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持续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形成“善教乐学”的高质量课堂教学新局面。实现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10门,力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零突破。

(三)推进产业学院建设

进一步整合企业、学校优质资源,实现校地、校企产学研教深度融合。将城市产业发展、学院学科专业、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实训、人才培养等紧密结合,建设1-3个现代产业学院,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担任学院产业教授,通过产业资源对接提升专业发展优势。

三、创新培养机制,提升育人成效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四史”教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发挥好教师队伍“主力军”、 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各培养环节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丰富德育实践渠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运用大学生喜爱的网络表达方式;健全激励机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不断挖掘学生身边的鲜活资源,充分利用身边典型、身边课堂、身边载体进行思政教育。

夯实党团组织建设。发挥优秀学生党员带头作用,强化多元协同育人,加大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建立院、系两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教工党支部联系学生班级”工作活动;完善“校领导联系系部、系部领导联系年级、职能部门(党团组织)联系班级;党员干部、教师联系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点制度。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重点强化学生“诚信正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职业素养”等素质。通过将科技竞赛、社会实践、道德修养、美育水平、劳动实践、创新创业、职业资格培训等隐性课程显性化,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引导学生遵法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全面深化学分制改革,持续完善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等构成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修订跨校修读学分互认、学业预警等制度,实现学科竞赛获奖可奖学分、网络修读课程、修读外校课程等可折算学分。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学院发展目标与定位,持续优化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规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驱动课程改革,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完善实习实训、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创新课程建设模式,优化课程内容,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引导教师将研究成果、应用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持续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推行院级一流课程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课程建设管理。

制定高质量课程标准。强化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课程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更新,动态调整。以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引入行业、职业技术标准,将产业关键技术转化为课程内容。明晰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分类分层次制定课程标准。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大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比赛,以赛促教,提升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真正实现“善教乐学”;加强过程管理,分类推进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各教学单位教研室管理,明确教研室职能,分学科专业打造“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举办专题研讨、教学观摩、教学沙龙等活动,搭建教师交流平台。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学科专业合格评估检查制度,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教师多元评价机制,修订教学督导聘用与管理办法,完善“六位一体”课堂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完善“二三三四一”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三)完善双创工作机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五育平台”,建设“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积极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培养能更好的适应和引领创新创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不断完善双创工作机制。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工作制度,构建创新创业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双创工作更进一步发展。落实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创业学生复学等政策。向创新创业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训室、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

持续加强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教研室,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邀请各部门的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者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我院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同时优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各专业在校生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创业孵化室,努力扶持学生创办自己的公司和企业。学院新校区启用后将积极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广阔的的平台,孵化园预计容纳60家创业团队。

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赛事。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比赛,以赛促创,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举办创业模拟实践、讲座、论坛、校内创新创业大赛,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供有效的路径,实现优势互补,激发创新灵感,打造创新创业氛围和良好生态。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

加大高层次人才、专业带头人引育力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通过双聘、返聘、项目合作、顾问指导、学术讲座等方式,引进“特聘教授”“学科教授”“管理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为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专业带头人的遴选和聘任工作,尽快培育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力争到2025年,引进博士学位教师60人以上,公派出国研修访学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不少于5人,入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1人,市级以上人才不少于10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20人次以上,其中省级一等奖不少于2项,争取实现国家教学比赛奖项零突破。

(二)构建教师“四阶五维”培养体系

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政策,制定教师培养制度,修订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管理办法,确定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重点高校攻读学位或进修学习,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重视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工作,构建“四阶五唯”教师培养发展体系,针对“入职新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卓越教师”四个阶段和“师德修养、学科素养、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发展能力”五个维度,开展系列培训培养工作。从教育、教学、科研的需要出发,加大教师培训培育,建立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打造教学名师,制订教学名师评选办法,确定教学名师培育对象,开展院级教学名师评比。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

(三)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

加强重点专业应用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双师双能”教师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突出对教师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师双师素质要求。加强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引导教师深入相关行业企业,每年安排20名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锻炼,带着研究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应用水平,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四)加强高素质管理队伍建设

着眼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使命担当,加强干部队伍政治建设,切实提高全体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中层干部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层干部的学习力、组织力、领导力、影响力,建设一支富有理念、执行到位、服务师生、真抓实干、群众认可,真正能发挥“领头羊”作用的干部队伍。探索建立管理岗位职员制体系,架设一般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阶梯,逐步建设一支高效、精干、高素质、服务型管理队伍。

(五)激发教学单位办学活力

完善治理体系,管理重心下移,明确院系两级的责权利关系,强化责任意识,调动二级单位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下放治理权力,学院由“项目管理”向“服务监督”转变,增强二级单位在经费使用、人事聘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权限,加大二级单位在考核评价、绩效奖励等方面的自主权。

(六)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

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发展,建立以日常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聘期考核,激发教师潜能和活力。改革职称聘任办法, 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克服“五唯”倾向,注重工作实绩,不简单以发表论文、获得奖项等进行比较评价。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以及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等,在严把程序的前提下,可制定较为灵活的评价标准。深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大力强化“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激励竞争机制,打破一聘定终身的做法。

(七)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创新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目标引领、结果导向、部门主体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学校绩效管理办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强化二级单位分类考核,通过学院对系部考核、系部对教师考核,实现对二级单位各岗位教职工的全员绩效考核。推进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薪酬分配方案,将教职工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知识、技术、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直接挂钩,加大奖励性绩效所占比例,充分发挥奖励性绩效的激励功能。

(八)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健全师德师风教育体系和监察体系,制定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师德标兵、“我心中的好老师”等评选活动,加强师德典型宣传,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五、深化资源配置改革,不断完善办学条件

(一)完善各项办学基础设施

以学院转设为契机,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加大新校区建设投入,加快新校区建设进度。新校区占地面积达1020亩,校舍建筑面积规模达3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在校生10000余人,教职工1000余人。

新校区一期建设(20214-20227月)

建筑项目

建筑面积

主体结构

图书馆

32375m2

地上九层、地下一层

公共教学楼

22225m2

地上五层、地下一层

公共实验楼

21814m2

地上五层

化生实验楼

5168m2

地上四层

理工经管教学楼

6706 m2

地上四层

风雨操场、校医院

6227m2

地上四层、地下一层

学生宿舍

96564.1m2

地上六层

人才公寓

15699.2m2

地上六层

食堂

13085.1m2

地上二层

浴室

1384.9m2

地上一层

 

新校区二期建设(20227-202312月)

建筑项目

建筑面积

主体结构

机械信息楼

19000m2

地上五层

生命科学楼

22398m2

地上五层

工程实训中心

5000m2

地上一层

产学研基地、创业中心

34940m2

地上五层、地下一层

学术交流中心

24800m2

地上十五层、地下一层

学生宿舍

81388m2

地上六层、十五层

人才公寓

26596m2

地上十二层、十五层

地下一层

食堂

6270m2

地上二层

体育馆

9650m2

地上二层

师生活动中心

6600m2

地上三层

加大基本办学条件投入,购置3.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30余万册纸质图书,在达到基本办学基本条件基础上超标准投入建设。

(二)强化资产管理,提升资产使用效率

实现资产管理系统部署,重新梳理当前学院的资产管理流程,将资产信息纳入大数据平台统一管控,实现资产信息与智慧校园系统的对接。    

利用高等学校资产管理数字化平台,进一步完善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房屋管理系统、低值耐用品管理系统、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统的使用,对资产实行动态化、精细化管理。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

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实现实验资源共建、共享,满足教学、人才、科研发展的需要,确保在2023年理工类教学仪器设备占比70%以上,达到理工类高校设置标准。

优化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健全以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办学企业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强化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指导与培养。

制定《开放式实验室使用手册》,学院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实验室,实现仪器设备共享、平等使用、互帮互助,规范仪器设备的数量,在不影响实验的情况下,将功能相同的仪器设备控制在适宜数量,以此减少重复资源的浪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完善实验室工作体系,健全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强化实验课的独立性。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严格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安全运行。

六、加强教研科研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一)切实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修订《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优秀教科研成果评奖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等文件,科学制定激励政策,激发师生教研、科研积极性;提升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设立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等,用于鼓励和扶持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

(二)高标准打造教学科研团队

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平台,积极探索以项目、成果、平台为纽带的人才集聚模式,形成覆盖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实现由个体优势向群体优势的转化,形成人才储备、骨干遴选和人员流动的有效机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三)培育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培育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取得一批具有特色、实效性强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加大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力争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超10项、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成果奖。

(四)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拓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进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立足聊城、辐射周边的应用型人才输出地、科技与智力服务的支撑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承载地、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储备地,地方党委政府需要的新型高端智库。实现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专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每年选派应用型、实践性专业的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力争实现拥有职业资格的教师、或者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40%以上。

加强应用科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主动对接区域建设,开展服务型科学研究。成立各类社会服务团队,集中组织乡村科技服务、高层次人才进企业、文化下乡、公益演出等社会服务活动,参与聊城市地方重大活动。开展决策咨询、技术、人力资源等社会服务,开展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使学校服务地方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七、深化国际交流,全面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一)扩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实施开门办学,多渠道扩展国外合作交流,营造学院国际化教学氛围。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力争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

加强规划管理,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对外项目交流政策,营造有利于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氛围,鼓励学院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把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院主要工作和考核内容,对推进国际合作项目有突出贡献的系部和个人实施奖励。

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做好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继续加强学院与现有友好大学的交流,积极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将学前教育、家政学等特色专业纳入国际轨道,就专升本、本升硕,毕业生实习等项目寻求与日韩知名大学合作渠道;作为中俄教育国际联盟合作单位,进一步深化学院与联盟成员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师生交流领域的互动与协作,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合作与交流,推动中俄教育交流高质量发展,提升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成效。

(二)建设实力雄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增强教师国内外学习交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派科研能力强、专业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培训和参加学术合作与交流,构建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争取每年公派1名骨干教师3个月以上带薪出国学习,5年选派30名重点和优势学科专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进行国际合作研究,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八、打造奋进文化,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和引领力

(一)构建文化建设顶层布局

学院转设后,加大投入,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规范统一校园标识系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学院楼宇、标志性建筑、景观、路牌、宣传橱窗、办公用品、印刷品等充分体现东昌学院校训和精神,发挥文化环境的精神传递作用。深入开展校史研究,系统诠释学院校训和精神,强化爱校荣校沁润功能。进一步阐释校风、教风和学风内涵,筑牢学院文化思想基石,增强东昌学院人的精气神和自豪感、荣誉感。围绕《学院章程》推进学院制度文化建设。

(二)持续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文明校园创建,着力打造引领文明风尚的人文高地。继续办好“经典诵吟”“话剧展演”“大学生德育实践”等活动,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弘扬。规范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仪式等庆典仪式的程序及礼仪,增强认同感和神圣感,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浸润。举办更多高水平学术论坛,营造浓郁的文化学术氛围。

(三)用好校园媒体平台,讲好学院故事

充分利用短视频、微电影、宣传海报、书画作品等载体,通过网络、官微、报刊等宣传好学院文化、学院成果,树好学院形象,展现东昌学院人自强不息、永无止境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博采众长、厚德载物的开放精神,不断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四)培育鲜明校友文化,加强校友文化载体建设

搭建各类校友交流合作平台,构建校友联络服务体系,助力校友、学院、社会共赢发展,培育校友文化,增强学院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挖掘校友事迹,展示校友风采,加强对杰出校友和典型人物的选树和宣传,用优秀校友的良好形象和示范作用,引导和助力学院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组织开展多种校友论坛和文化活动,陶冶母校情怀,发挥校友文化在三全育人、观念引导、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中的潜能和作用,推动学院文化更好地传承、弘扬和延伸。

九、深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应用服务

打造集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5G移动网“四网融合”的全光网络。持续提升云平台管理服务能力,加强异地数据灾备建设,保障数据存储安全;建设校级数据中台,实现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应用。构建校园大脑,探索数字孪生,实现校情态势全面感知、运行状态实时展现、物资场地统筹调度、处置行动人机协同;深度融合应用服务,依托师生服务大厅和网上办事大厅,通过信息化流程再造,真正实现全业务办理、全服务在线的“一站式”服务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深化业务应用建设,实现业务流程的互融互通、系统数据的按需交换、业务应用的统一服务。持续升级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线上教学与资源平台,创新智慧教研,实现私有云、公有云之间的均衡应用。开展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增强计算资源供给能力。

(二)切实强化网络安全防范

完善网络安全责任机制,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打造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体系,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学校网络信息安全主动防御、及时发现和快速响应能力。

做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通过信息门户,微信公众平台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信息,遵循涉密不公开、公开不涉密的原则,安装信息公开条例和有关规定,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加强重点用户管理、变更管理、网络安全检查等运行控制制度和数据安全管理、病毒防护管理等日常网络应用制度。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通过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科学性、有效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等应变能力。

(三)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落实。建立激励机制,允许信息化人才队伍申请与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科技课题,鼓励信息化从业人员参加资格考试认证,增强信息化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为师生创建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更新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培养线上线下结合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多元的信息技术素养培训模式,组建专家团队以指导教师实践,不断增强自身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信息化建设着力学院提升治理能力、以学科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重点工作,开启智慧校园建设新征程,以一流的信息化建设助力学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强化党建引领和组织建设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强化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落实高校党的政治建设责任,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考核、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领导班子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丰富理论学习形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二)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

增强高校党组织功能,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创新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化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互嵌融合,处理好“抓党建”与“抓业务”二者的关系。推动党建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三)持续推动高校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

完善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制度,巩固“双带头人”专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成果。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教育制度,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在大学生、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

(四)持续抓好党内学习教育培训

通过依托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和创新党员教育培训形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体验等多种方式,开展对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和党史教育,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全覆盖。

(五)完善意识形态工作预警机制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预警机制,建立意识形态学习培训制度,加强校园宣传阵地管理涵养良好的校园政治生态。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廉洁教育和警示教育机制;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指导与管理,全面提升队伍素质;进一步落实《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校园宣传阵地管理暂行办法》,将校园宣传阵地管理纳入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督查检查,形成督查检查的长效机制。

第五部分  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功能,设立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十四五”规划实施。作为规划实施主体,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要提高对规划的执行意识,针对本单位所负责的建设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思路举措,狠抓落实,着力完成发展改革任务,努力实现学院总体发展目标。

二、规范检查评估

学院建立规划实施情况检查评估机制,对各规划落实情况进行动态检查、中期评估,跟踪检查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对已不适合学校办学发展或者不符合国家、山东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现行政策要求的指标任务,进行及时调整、修订,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严抓责任考核

建立严格的责任考核机制,将规划中明确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与各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届满考核挂钩,考核结果作为各单位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各教学单位须围绕学院总体发展目标、办学定位和主要发展任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制订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发展规划,推动本单位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四、强化经费保障

目前,学院的社会举办者已变更为聊城市财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实力雄厚的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将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依法落实学院法人财产权,全面保障学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的资金需求,促进学院稳步发展。

同时,学院将加大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力度,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学院内部资金的管理和有效配置,发挥学院资金的最大效益。充分发挥学院“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在统筹学院经费的基础上,将规划实施效果与经费的分配挂钩,明确经费投入方向,重点向学院教学、科研等主要办学任务和教学科研条件、教学科研环境等主要发展任务倾斜。